
文:库洛洛
来历:网易数读(ID:datablog163)
这个炎天,在上海买饮料可能要让人皱眉头了。
不只是由于“魔都”的物价唯一档,还由于上海部门试点商超和便当店的饮料区里挂上了“红橙绿”三种标识,提醒消费者不要吃太多糖,特别是齁甜的含糖饮料,最好别喝或少喝 [1]。
这下“可口党”和“百事党”也不消打斗了。对含糖可乐,管你是哪家,商家都得等量齐观提示你。
除上海,早在 2022 年末,新加坡就履行了《食物条例(第2号批改案)》中的“史上最严”饮料分级轨制,按含糖量等指标给包装饮料做分级 [2]。
到了 2023 年,新加坡陌头的奶茶、果汁等现制饮料也难逃一劫,也要逐步履行分级 [2]。
饮料分级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你常喝的饮料又在哪一级呢?
01
史上最严!新加坡给饮料分级
新加坡对饮料的分级,可比上海今朝试点的方案要严酷多了。
简单来讲,这一划定就是要求厂家在包装上标注出饮料的营养品级。品级有 ABCD 四类,从 A 至 D,饮料的健康水平逐级降落 [3]。
对 A 级和 B 级的饮料,厂家可自愿贴上标签,而对相对不健康的 C 级和 D 级饮料,厂家必需标注品级,这就相当在厂家被迫直接告知消费者“我这款饮料不健康,你最好别喝” [3]。
每种品级是怎样肯定的呢?首要是看三个指标:饮料的含糖量、饱和脂肪含量和是不是添加了非糖替换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代糖” [3]。

假如饮料的含糖量小在或等在 1 克 / 100 毫升,饱和脂肪酸含量小在或等在 0.7 克 / 100 毫升,且没有添加任何甜味剂,如木糖醇、赤藓糖醇、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就属在 A 级饮料 [3]。
反之,假如饮料含糖量年夜在 10 克 / 100 毫升,饱和脂肪酸含量年夜在 2.8 克 / 100 毫升,就属在 D 级饮料 [3]。
饮料假如一旦被评为 D 级,就会被严禁在各平台做告白,背者最高罚款 1000 新币,约为 5376.5 元人平易近币(按 8 月 24 日汇率),再犯者罚款最高 2000 新币 [3]。
并且,这个划定的限制规模特殊广。
我们泛泛在便当店或主动销售机看到的那些包装饮料都是算在内的。就连水、牛奶、植物奶,还部门代餐,乃至是奶粉都包括在内 [3]。
到本年年末,新加坡人捧起冬季的第一杯奶茶,可能也不像之前那样欢愉了。由于到时辰,连这些新颖制备的饮料也将贴上分级标签,提醒你面前这杯饮料里是否是加了“致死量”的糖。
02
你爱喝的“欢愉水”,没准评级 D
假如中国也参考新加坡这类分类尺度,那我们泛泛爱喝的很多饮料都得不和格。
我们选择了电商平台中多种饮料分类中销量排行前列的单品,清算其相干配料数据,发现 A 级饮料根基除矿泉水就是苏吊水或无糖茶。
比来打起了“价钱战”的东方树叶和三得利,它们的无糖茶都是真实的 0 糖 0 脂,称得上是除水以外最健康的饮料之一了。

B 级饮料首要是加了代糖的饮料,或是不太甜的美式。
而一般的速溶咖啡、含糖碳酸饮料、果汁、含糖茶饮等根基都得躺枪,要被评 C 级或 D 级。
有趣的是,在各类饮料里,碳酸饮料的含糖量不是最高的,在一些果汁、柠檬茶的配料内外,固然食物添加剂要比碳酸饮料少良多,但论起含糖量,比可乐、雪碧都还要高。
不外,这个分类尺度也有不太公道的处所,好比对牛奶就不太“友爱”。
因为全脂牛奶会有饱和脂肪,这就致使其品级半岛全站平台可能会落到 C 或 D 级,乃至比不上齁甜的瓶装奶茶 [4]。

乳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分良多种,很多其实不会升高血浆中低密度脂卵白胆固醇的程度,后者被认为会增添动脉硬化的风险 [4]。
并且固然一般认为过量摄取饱和脂肪酸会增添患血汗管疾病的可能性,但对优良卵白质、钙等营养物资摄取不足的人群来讲,为了饱和脂肪不喝牛奶,可能反而得不偿掉 [4]。
还老被尊长认为没营养的一些调制乳能排到 C 级,而听起来更健康的酸奶饮品,固然名字叫酸奶,但由于含糖量太高,却可能被评 D 级。
另外,各类能弥补电解质的活动饮料也根基由于含糖量高评不上 A 级。

就算是不含糖的外星人电解质水,也由于加了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甜味剂,没法到达 A 级的门坎。
可是人在年夜量出汗事后,恰当喝些电解质水能弥补身体所需的葡萄糖、钾、钠等物资。既然已耗损那末多热量了,这时候候喝一杯含糖的饮料,未必就是坏事。
03
比起很多国度,中国人吃糖不算多
至在为何要费这么年夜劲给饮料做分级?对新加坡而言,谜底很简单,他们吃的糖其实是太多了。
不管是世界卫生组织仍是《中国居平易近炊事指南(2016)》,都指出一个通俗人添加糖的摄取量天天最好节制在 25 克以下 [5][6]。
而新加坡官方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平均逐日摄取 12 茶匙,年夜约是 60 克,此中一半以上又来自含糖饮料 [7]。
那这个分级对中国而言有鉴戒价值吗?
单从摄糖量来看,中国人吃的糖其实还不算多。
结合国食粮和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人均逐日摄糖量 21 克,在全球排行中处在很靠后的位置。很多国度的这一数字都是中国的好几倍,远超世卫建议的摄取量 [8]。
如果到一些欧美国度也不难发现,有些中国人感觉甜到腻的甜品,一些外国人照样嫌它不敷甜。

不外,因为生齿基数高且地域间差别庞大,中国的居平易近健康和医疗系统也会遭到吃糖过量的影响。
中国疾控中间的研究显示,2019 年,中国因过量摄取含糖饮料而灭亡的人数到达了 4.66 万,与 1990 年比拟显著增添了 95% [9]。

男性尤其较着。与 1990 年比拟,2019 年中国男性因含糖饮料摄取过量致使的灭亡人数增加 100%,高在女性灭亡人数的增幅 87% [9]。
含糖饮料最常致使的慢性病是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脏病 [9]。
从 1990 年到 2019 年,中国因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灭亡的人数别离增添了 95% 和 94%,因高糖饮料摄取致使的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伤残调剂生命年(即从病发到灭亡所损掉的全数健丰年)别离增添了 49% 和 88% [9]。
05
喝代糖饮料,就万事年夜吉吗
既然糖吃多了不健康,那都喝“无糖饮料”可以吗?
起首要明白一个概念,市道上很多自称“0 糖”的饮料其实不是真的无糖。
按照国度《预包装食物营养标签公例》的划定,每 100 毫升液体食物中的含糖量不年夜在 0.5 克便可被标注为无糖,是以,所谓的“无糖”“0 糖”其实不是真的不含糖 [11]。
并且一些所谓的无糖饮料其实只是无蔗糖,例如市道上常见的“0 糖”奶茶,有的也含有一些乳糖。还的饮料自己固然无糖,但里面加的果粒等工具是含糖的。
此刻良多饮料为了下降含糖量,风行用甜味剂替换蔗糖。
像靠代糖爆火的某气泡水品牌经常使用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只要加一些些,便可以很是甜了。而无糖可乐常常用的就是阿斯巴甜、安赛蜜等。
这些代糖到底健不健康,今朝众口纷纭。
一方面,存在着一些证据证实过度摄取代糖的风险。
2023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在非糖甜味剂(NSS)的新指南,援用了一项荟萃阐发的成果,发现用代糖未必就可以减肥,过量摄取非糖甜味剂反而会增添 76% 的肥胖风险 [12]。

指南里还提到,持久利用非糖甜味剂(NSS)会可能发生很多潜伏的不良影响,例如成人患 2 型糖尿病、血汗管疾病的风险提高,全因灭亡率也会增添 10% [12]。
本年 WHO 还将阿斯巴甜列为“2B 类致癌物”,称该成份有可能具有致癌性,逐日可接管的摄取量为 40 毫克/千克体重 [13]。
假定没有从其他食品来历摄取阿斯巴甜,一罐含有 200 或 300 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软饮料,一个别重 70 千克的成年人天天需要耗损 9-14 罐以上才能跨越可接管的逐日摄取量[13]。
也就是说,会商代糖的风险,没法离开剂量谈毒性。最少今朝为止,偶然喝一些此刻常见的无糖可乐、无糖奶茶等饮料,还没有证据注解会对身体有甚么本色的风险 [12]。
假如不安心各类代糖黑科技的话,仍是可以节制下本身对甜味的需求。
就像世卫组织营养和食物平安司司长布兰卡说的那样,我们对代糖不长短吃不成,代糖也没有营养价值,“为了健康,人们应当从很小的时辰最先就完全削减饮食中的甜味。” [14]
其实节制不住对甜的巴望的话,适当吃点糖仍是代糖也无妨。归正糊口已够苦了,有时仍是需要一杯简单的甜饮料令人欢愉。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年夜学病理和份子医学硕士伍丽青审核
参考文献:
[1] 李烨. (2023). 上海测验考试对含糖饮料张贴“红橙绿”标识,提示你不要摄取过量的糖. 界面新闻. Retrieved on 24th August, 2023 from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948483.html.
[2] 李䶮, 陈丹. (2023).半岛全站下载 减糖!新加坡现调“欢愉水”也要分品级. 新华社. Retrieved on 24th August, 2023 from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643181.
[3] 新加坡保健增进局. (2021). 在新加坡发卖的 NUTRI-GRADE 饮料的标记和告白限制条规. Retrieved on 24th August, 2023 from https://www.hpb.gov.sg/docs/default-source/pdf/chinese---industry-guidance-document-(april-2022).pdf.
[4] German, J. B., Gibson, R. A., Krauss, R. M., Nestel, P., Lamarche, B., Van Staveren, W. A., ... Destaillats, F. (2009). A reappraisal of the impact of dairy foods and milk fat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48, 191-203.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6] 中国营养学会. (2016). 中国居平易近炊事指南.
[7] Ministry of Health. (2021). Mandatory nutrition labelling and advertising prohibitions for “nutri-grade” beverages from 30 december 2022. Retrieved on 24th August, 2023 from https://www.moh.gov.sg/news-highlights/details/mandatory-nutrition-labelling-and-advertising-prohibitions-for-nutri-grade-beverages-from-30-december-2022.
[8]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9] Jiang, Y., Xu, T., Dong, W., Chu, C., Zhou, M. (2022). Study on the death and disease burden caused by high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ntake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9.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2(5), 773-778.
[10] 国际糖尿病组织. (2019). IDF 全球糖尿病概览 2019 年第 9 版宣扬指南. Retrieved on 24th August, 2023 from https://diabetesatlas.org/upload/resources/material/20191217_165723_2019_IDF_Advocacy_Guide_CH.pdf.
[11] 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3). 预包装食物营养标签公例.
[12] Hooper, L., WHO Steering Group, 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 (2023). 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
[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Aspartame hazard and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released. Retrieved on 24th August, 2023 from https://www.who.int/news/item/14-07-2023-aspartame-hazard-and-risk-assessment-results-released.
[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WHO advises not to use non-sugar sweeteners for weight control in newly released guideline. Retrieved on 24th August, 2023 from https://www.who.int/news/item/15-05-2023-who-advises-not-to-use-non-sugar-sweeteners-for-weight-control-in-newly-released-guideline.
-半岛官方入口APP下载